English

人物专访的歧途

1998-05-2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现在文娱、副刊版上的人物专访、人物访谈之类的文章特别多。名人的行踪,特别是其居家生活,自然是读者所关心的;“顺天应时”,这类文章之受欢迎,也就顺理成章了。因为受欢迎,编辑也就重视,写的人也就多。

当然,既然是专访、访谈,顾名思义,一定是作者“访”后成文的,否则,专靠鼓起想象的翅膀,向壁虚构,则所传递的消息,披露的生活也就不真实了。这样的人物专访(访谈),是要混淆视听的,至少是污染了版面,愚弄了读者,在不经意间,还会“坑害”笔下的主人。如果是记者,那就有悖职业道德、有违工作纪律;如果是一般的所谓自由撰稿人,那就有一个文德文风的问题。

但是,也仍然有人罔顾这些,为了名利,而不惜作假。最近,诗人臧克家的夫人郑曼就向友人谈到了她的这么一桩苦恼事。有人在报上发表了一篇臧老的“访问记”,好像臧老的身体现在非常健康。然而,那位作者根本没有访问过臧老,他“访问记”里所写的,都是好几年以前的事儿。文章一发表,有许多人去信去电话,有的要臧老题字题辞,有的要臧老为书写序,还有的要求来拜访。郑曼无奈,只得一一回复,介绍臧老现在的身体情况,说明臧老目前不能题字题辞、写文章,不能接待来访……我相信那位“访问记”的作者并无恶意,存心要捉弄臧老。但是,其“客观后果”则是忙中添乱,帮了倒忙,也愚弄了读者。究其用意,恐怕还是为了名利。能得到大诗人的热情接待,能在其府上谈笑风生,自己自然十分风光,也似乎一下子成了名人了,此其一;现在人物访问记吃香,一稿多投,虽说是广种薄收,可稿酬聚拢起来也蛮可观,比之创作又轻松又实惠,此其二。既得名、又获利,何乐而不为?

然而这种恶劣的风气,现在并不鲜见。有关臧老的访问记,总算还是抄了几年前的真实情况,“有所本”,有些专访、访谈,则完全是作者躲在书房里一个人想象、虚构出来的,描写既牛头不对马嘴,谈话更是信口开河,再加上有些作者还有小报记者的作派,在未访的访问记里,插进一些道听途说的“逸闻趣事”,乃至流言蜚语,弄到被“访”的人,不得不出来“严正声明”。

当然,这种恶劣的风气,并不自今日始。有一位自称是郭沫若“授权”的“合作者”,前几年到处公布自己与郭老的通信,还撰写了当年访问郭老的长文,不厌其烦地“描述”了郭府的所谓门庭森严、警卫侍立等,还详细地“记录”了郭老对这位青年后生的热情赞语、殷切关怀之情和把酒笑谈的情景,煞有介事。然而有知情人士严正指出,这一切,都是想当然的描写,所说门庭森严云云,既与事实不符;所写的把酒谈笑,更是子虚乌有。

但这种“遗风”,在目前浮躁的时代,又碰到了合适的土壤。有一位近年以年度随笔集作为“主打”的作家,在两个不同地方发表的内容同一的文章(有一位日本女记者访问他,被访者根据访谈亲自作文发表)中,就加进了不少小说笔法。在一本杂志上发表时,访谈在北京和平宾馆,而在另一处发表时,变成了在自己家里。其中对谈的话,更有多处不同,特别是告别细节,是两只花式完全不同的“豹尾”,显见是文学创作了。不知原因是出在作者、编者,还是“文摘公”身上?像这样一次访谈,“版本”有二的“备忘录”,让人相信哪一个“版本”呢?

还是那句老生常谈:真实,是生命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